Apple Intelligence三层模型结构

苹果在AI上很久没有实质性进展了:
Siri多年没有进步,停止了造车项目,解散了部分AI团队。
虽然陆续低调的进行了一些AI公司收购,但没有什么可称道的成果,实在算不上有什么进展。

今年WWDC上,终于发布了AI相关的内容,一如既往的“重新定义”了AI的概念:发明了一个新词Apple Intelligence,缩写还是AI。

咱们仔细看一下这个Apple Intelligence,还是动了一些脑筋的,整体架构分了三层:
1、首先是在移动设备端,运行了一个30亿参数的小模型,处理一些简单的任务(苹果自研芯片,让小模型可以在功耗可控的情况下,及时响应这些请求)
2、如果本地模型无法处理,就将请求发送到是云端,通过苹果自己的大模型,响应用户请求
3、如果任务太复杂,苹果自家模型处理不好,则将请求发送到合作伙伴提供的大模型,比如GPT-4o等,合作伙伴会不断增加
当然,对于用户的授权,和数据隐私保护,还是做了不少工作的

这样乍一看,好像没有什么吗,就是集成了多个模型。但咱们加上一个事实后,这个事情就不这么简单了:
苹果对自己的操作系统完全可控,就让本地模型可以获取比竞争对手高的多的权限。
苹果自家模型,可以读邮件、可以看日程、可以访问通讯记录、可以查看网页浏览记录,可以搜集全部图像。。。
也就是说,苹果的自家模型,可以高效收集客户设备上所有信息。
同样的,苹果自家模型,可以调用用户设备全部的功能,包括第三方APP的功能。
通过整合这些信息,就可以让苹果自家模型,吊打全部竞争对手。

细思极恐,在移动小模型上,在IOS设备上,几乎已经没有了任何生存空间。
如果Google也在安卓上,部署自己的小模型,那安卓设备上的机会,也就不存在了。
无论Google如何选择,国内厂商必然快速跟进,那手机小模型这个赛道很快就不存在了。
而第三方的移动小模型和应用,无论如何努力,由于无法控制操作系统底层,几乎不可能形成任何竞争优势,几乎必然出局。

可以看下,现在国内大模型赛道整体太卷了,小厂商几乎没有机会:
1、大模型的研发、训练,需要大量的资金、人员、算力、数据的投入,小厂玩不起,大厂不赚钱
2、开源大模型的性能,比闭源大模型并不差太多,而且也在疯狂迭代,没有商业模式,更没有资本愿意长期投入,小厂更玩不起
3、小厂在垂直赛道可能会有些机会,但如果市场足够大,被大厂嗅到,没有赚钱途径的大厂一定会下场卷死你
4、移动端小模型,上面也说了,没有操作系统权限,小厂几乎没有机会了
5、在APP创新上,国内互联网流量过于集中,应用开发出来只能依附于几个大流量平台。这些平台不会允许某几个应用过热,而且在有了热度后,大厂还会无良的抄小厂的作业,让某类APP瞬间消失

所以很可惜,虽然大家都知道大模型是个好东西。但国内环境太卷了:
没有给小厂的生态位,没有好的生态
就不会有大量的创新,后面难以出现百花齐放的场景
到头来,还是要等别人创新后,大厂去抄?
大家都懂,但停不下来。
卷来卷去,难有赢家。

好像扯远了。。。
其实,对于苹果,其实还有两个事情做的挺到位的
1、将prompt屏蔽了,让普通人可以更便捷的使用AI
2、再次发挥,强大的整合能力,提前抢占了移动AI的入口

当然,对于个人来说,用好大模型,提高自己获取知识的速度,提升自己的认知圈,扩展自己的能力边界,还是很重要的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