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管理模式演化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最开始的时候,公司产品管理比较混乱,几乎对每一个客户都进行了定制,出现了大量的分支。
后面发现维护成本太高,开始合并各版本之间的功能,但最终仍有十几个版本。

PS:后来公司换了老板,初期很多有经验的研发及实施人员都流失了,很可惜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2009年,项目比较小,我们采用的是按功能划分的方式进行分工的,经常一个项目就一个人,或一个项目拆为几大块,每人一块来进行。这个模式持续了一段时间。

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段时间的一些产品,产品功能不多,但需求做的很好,产品定位比较准确,符合客户要求,后期移交其他同事维护后,架构上和界面上都没有大的变化。对于小规模的开发,这种方式还是适用的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2010年底到2011年,公司开始了电子病历项目的开发,投入了不少的人力。由于项目变的比较复杂,现在变成了十来个人一起扑到一个项目上。第一次引入了需求、测试人员。本人甚至客串了一段时间的美工+前端(惨不忍睹)。

这段时间是架构转型的时间,时间紧任务重,语言也刚开始学,加了很多班,好在项目最终验收了。

后来由于很多原因,整个产品线被砍掉了,又流失了不少人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2012年,开始了平台项目,初期核心团队不大,产品已经有了原型,加上前面的积累,整个任务还算顺利,但仍然是加了很多班。

架构为简单的SSH,后台逻辑为主,前端现在看来惨不忍睹。

花了很多时间,补充平台应用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2013年,团队人员增加了很多,引入了MVN,开始有了较好的任务分工,架构变的明晰。

花了很多时间,把其他缺失的部分补上来,逐渐形成了一个产品线。

开始使用快速原型法。

开始引入ESB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2014年,团队人员再次增加了很多,同时加上很多水平不错的同事加入,有了较好的发展。

开始推进单元测试,产品流程越来越规范,快速原型法使用的越来越多,大量使用交互稿。

很多地方开始务实,产品定位进行了调整,很多项目都开始使用ESB。

部分项目,前后端开始分离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2015年,团队人员有些变动,核心团队还比较稳定。

开始推进高并发,更加关注代码质量。

补充了很多ESB的接口。

前端团队飞速成长,前后端彻底分离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顺便说一下,我在2009加入公司时,研发中心除了总监,只有我一个人。初期从其他部门调来几个人员,加上招的一些人,也不足10人,现在研发中心已经接近150了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*